
「快園夫人」──我的阿嬤 李席舟 小時候父親在銀行工作,母親在小學教書,因此帶領小孩的工作,都落在祖母(阿嬤)的身上。我們五個兄弟姊妹都是阿嬤帶大的,因此,阿嬤在我們兄弟姊妹的生命史上,和母親的地位同等重要。
阿嬤名叫林秋岑鳥 ,出生在1909年。她的胞兄就是日治時代著名的抗日社會運動家林秋梧。舍弟筱峰曾經出版一本《台灣革命僧林秋梧》,就是寫舅公的傳記。阿嬤出生在一個新 舊交替的時代,小時候有幸解除綁腳的痛苦,已屬萬幸,更遑論要受正規的學校教育了。儘管如此,阿嬤的賢淑,仍被身為詩人的先祖父所看中。她二十歲未滿,就 嫁給我祖父。先祖父李步雲先生在當時的詩壇略有名氣,他本名漢忠,另外又有一個別號叫做「快園」。「快園」同時也是我們家的宅院的名字。小時候我們家住在 麻豆,宅院門口就掛著寫有「快園」二字的牌子。祖父有「快園居士」的雅號,因此,阿嬤就成為「快園夫人」了。
回憶小時候的「快園」生活,阿嬤是全家的生活重心。父母親白天上班不在家,阿嬤成為每天家務的主持人。直到現在,我還常常回想起小時候一大清早阿嬤帶引著 我們兄弟姊妹在「快園」庭院的竹林下找尋剛冒出頭來的小綠竹筍的鏡頭。阿嬤備有各種收割工具,她蹲在竹林下收割綠竹筍時,弟妹們蹲在旁邊圍觀雀喜的場景, 是人間至美的景畫。
阿嬤除了勤於家事之外,她也是我們兄弟姊妹的孩子王。晚上掛蚊帳睡覺前,五個兄弟姊妹躲在偌大的蚊帳裡面玩著騰雲駕霧的遊戲,阿嬤用她矯健的四肢將弟妹們 駕著「騰雲駕霧」,蚊帳內充滿著歡笑,讓我們微笑進入夢鄉。說起阿嬤矯健的身體,我們永遠記得在麻豆「快園」的庭院裡面,阿嬤陪大家打羽毛球的場景。不僅 我們五個兄弟姊妹是她的球伴,每當寒暑假來臨,從高雄和台南來的表兄弟姊妹們也經常加入打羽毛球的陣營。幾位表舅,甚至表舅的朋友,也都曾經來麻豆和這位 「親家姆」較量過球技。她的好客與平易近人的性格,也成為我們兄弟姊妹人格特質的一部分。
不僅如此,她有一顆慈善的心。筱峰小時候曾經因為同情鄰居小孩只吃番薯簽,偷偷盛了一晚白米飯準備從後門溜出去和隔壁小孩換番薯簽飯,被阿嬤發現了,阿嬤 不僅沒有責備他,反而怪筱峰盛的白米飯太少了,要換就多盛一點;小時候常有乞丐來「快園」乞討,阿嬤總是用大碗公盛著白米飯或是稠稠的瀰粥,上面還會加放 一塊魚肉,要乞丐慢慢吃。
慈悲的阿嬤,仍受傳統台灣民間宗教的影響,每逢過年過節總要殺雞祭拜。猶記得阿嬤在殺雞之前,口中會喃喃有詞:「做雞做鳥無了時,緊緊出世大厝人子兒。有 事才殺你,無事不殺生」。那時候,阿嬤吃早齋,上午十時以前不吃葷。有一次我和筱峰調皮搗蛋,我扛著筱峰讓他將牆上的時鐘撥快一小時,然後告訴阿嬤現在可 以吃肉了。想來真是罪過!
我忘記是哪一年了,有一次麻豆鎮遴選模範母親,阿嬤榮獲了這項殊榮。如果還有一種「模範祖母」的話,我相信他一定也會當選模範祖母。
1983年我和內人和兩個小孩移民美國,1984年全家在美受洗信主。
1986年阿嬤與大姐素珍和妹妹翠眉一起去紐西蘭旅遊,不幸在旅途中中風。我們經常為阿嬤禱告。阿嬤憑著堅強的毅力,努力復健,又有母親父親辛苦在旁照顧,幾年後阿嬤終於可以起來走路。
1994年聖誕節,離台12年的我們第一次全家返台(以前雖常回台,但都無法全家一起回來)。那時候已經100歲的祖父已經顯得很虛弱,正臥病在床。我約 好以前在美國與我同工六年半的王武聰牧師(現任台中忠孝路教會牧師)來我家裡傳福音(詳情請參拙文〈快園今昔〉)。阿嬤接受了主耶穌。數日之後,祖父去 世。
三年前,為了讓阿嬤有較週全的醫療照顧,我們決定送阿嬤住進附近的療養院。爸媽、大姐及妹妹麗屏,每天輪流到院探望陪伴,妹妹翠眉則每週從台北回台南看 顧。阿嬤雖然形體日漸消瘦,但心中卻有著家人的溫暖,麗屏每天探望阿嬤時都會唱幾首詩歌給阿嬤聽,阿嬤更有了主耶穌永生的盼望。
先祖父去世10年後─2004年的耶誕節,我們全家(連同今年入門的媳婦)再度一起返台。29日我們全家探望阿嬤,並為她祈禱。31日下午7時,我再度到 療養院看阿嬤,為她禱告,阿嬤安祥地對我點頭微笑。不料,我離開療養院的約半小時後,接到療養院通知,阿嬤在安祥中被主接往天國。我們趕到療養院,已來不 及和她道別,但阿嬤的臉龐,卻比平日睡覺還安祥。
阿嬤享年97歲,在沒有經過痛苦的煎熬,而安息主懷。我告訴自己,不要為安息主懷的阿嬤悲傷。不過妹妹麗屏說:「三年來,我天天都在上班前趕著去療養院看阿嬤,明天以後我不必再去了,但是卻覺得很不習慣。」
阿嬤,我們雖然暫時看不到你,但是,我知道你在天國的「快園」,會安心地等著我們將來的團聚。
2005.1.2.
阿嬤名叫林秋岑鳥 ,出生在1909年。她的胞兄就是日治時代著名的抗日社會運動家林秋梧。舍弟筱峰曾經出版一本《台灣革命僧林秋梧》,就是寫舅公的傳記。阿嬤出生在一個新 舊交替的時代,小時候有幸解除綁腳的痛苦,已屬萬幸,更遑論要受正規的學校教育了。儘管如此,阿嬤的賢淑,仍被身為詩人的先祖父所看中。她二十歲未滿,就 嫁給我祖父。先祖父李步雲先生在當時的詩壇略有名氣,他本名漢忠,另外又有一個別號叫做「快園」。「快園」同時也是我們家的宅院的名字。小時候我們家住在 麻豆,宅院門口就掛著寫有「快園」二字的牌子。祖父有「快園居士」的雅號,因此,阿嬤就成為「快園夫人」了。
回憶小時候的「快園」生活,阿嬤是全家的生活重心。父母親白天上班不在家,阿嬤成為每天家務的主持人。直到現在,我還常常回想起小時候一大清早阿嬤帶引著 我們兄弟姊妹在「快園」庭院的竹林下找尋剛冒出頭來的小綠竹筍的鏡頭。阿嬤備有各種收割工具,她蹲在竹林下收割綠竹筍時,弟妹們蹲在旁邊圍觀雀喜的場景, 是人間至美的景畫。
阿嬤除了勤於家事之外,她也是我們兄弟姊妹的孩子王。晚上掛蚊帳睡覺前,五個兄弟姊妹躲在偌大的蚊帳裡面玩著騰雲駕霧的遊戲,阿嬤用她矯健的四肢將弟妹們 駕著「騰雲駕霧」,蚊帳內充滿著歡笑,讓我們微笑進入夢鄉。說起阿嬤矯健的身體,我們永遠記得在麻豆「快園」的庭院裡面,阿嬤陪大家打羽毛球的場景。不僅 我們五個兄弟姊妹是她的球伴,每當寒暑假來臨,從高雄和台南來的表兄弟姊妹們也經常加入打羽毛球的陣營。幾位表舅,甚至表舅的朋友,也都曾經來麻豆和這位 「親家姆」較量過球技。她的好客與平易近人的性格,也成為我們兄弟姊妹人格特質的一部分。
不僅如此,她有一顆慈善的心。筱峰小時候曾經因為同情鄰居小孩只吃番薯簽,偷偷盛了一晚白米飯準備從後門溜出去和隔壁小孩換番薯簽飯,被阿嬤發現了,阿嬤 不僅沒有責備他,反而怪筱峰盛的白米飯太少了,要換就多盛一點;小時候常有乞丐來「快園」乞討,阿嬤總是用大碗公盛著白米飯或是稠稠的瀰粥,上面還會加放 一塊魚肉,要乞丐慢慢吃。
慈悲的阿嬤,仍受傳統台灣民間宗教的影響,每逢過年過節總要殺雞祭拜。猶記得阿嬤在殺雞之前,口中會喃喃有詞:「做雞做鳥無了時,緊緊出世大厝人子兒。有 事才殺你,無事不殺生」。那時候,阿嬤吃早齋,上午十時以前不吃葷。有一次我和筱峰調皮搗蛋,我扛著筱峰讓他將牆上的時鐘撥快一小時,然後告訴阿嬤現在可 以吃肉了。想來真是罪過!
我忘記是哪一年了,有一次麻豆鎮遴選模範母親,阿嬤榮獲了這項殊榮。如果還有一種「模範祖母」的話,我相信他一定也會當選模範祖母。
1983年我和內人和兩個小孩移民美國,1984年全家在美受洗信主。
1986年阿嬤與大姐素珍和妹妹翠眉一起去紐西蘭旅遊,不幸在旅途中中風。我們經常為阿嬤禱告。阿嬤憑著堅強的毅力,努力復健,又有母親父親辛苦在旁照顧,幾年後阿嬤終於可以起來走路。
1994年聖誕節,離台12年的我們第一次全家返台(以前雖常回台,但都無法全家一起回來)。那時候已經100歲的祖父已經顯得很虛弱,正臥病在床。我約 好以前在美國與我同工六年半的王武聰牧師(現任台中忠孝路教會牧師)來我家裡傳福音(詳情請參拙文〈快園今昔〉)。阿嬤接受了主耶穌。數日之後,祖父去 世。
三年前,為了讓阿嬤有較週全的醫療照顧,我們決定送阿嬤住進附近的療養院。爸媽、大姐及妹妹麗屏,每天輪流到院探望陪伴,妹妹翠眉則每週從台北回台南看 顧。阿嬤雖然形體日漸消瘦,但心中卻有著家人的溫暖,麗屏每天探望阿嬤時都會唱幾首詩歌給阿嬤聽,阿嬤更有了主耶穌永生的盼望。
先祖父去世10年後─2004年的耶誕節,我們全家(連同今年入門的媳婦)再度一起返台。29日我們全家探望阿嬤,並為她祈禱。31日下午7時,我再度到 療養院看阿嬤,為她禱告,阿嬤安祥地對我點頭微笑。不料,我離開療養院的約半小時後,接到療養院通知,阿嬤在安祥中被主接往天國。我們趕到療養院,已來不 及和她道別,但阿嬤的臉龐,卻比平日睡覺還安祥。
阿嬤享年97歲,在沒有經過痛苦的煎熬,而安息主懷。我告訴自己,不要為安息主懷的阿嬤悲傷。不過妹妹麗屏說:「三年來,我天天都在上班前趕著去療養院看阿嬤,明天以後我不必再去了,但是卻覺得很不習慣。」
阿嬤,我們雖然暫時看不到你,但是,我知道你在天國的「快園」,會安心地等著我們將來的團聚。
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