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言:
一位蒙恩得救的人的經歷
— 要台灣人信耶穌很難 —
一.基督徒對民間信仰的態度。
- 1.迷信的信仰。(排他心態)
- 2.福音的攔阻。(沮喪心態)
- 3.福音的橋樑。(積極心態)
二.排他性的宣教所產生的心理傷害。
對異教文化與信仰的排斥。
(看他們為外邦人)
- 1.對民間習俗 ─ 批評 ─ 迷信。
- 2.對本土文化 ─ 屏除 ─ 替代。
- 3.對宗教信仰 ─ 論斷 ─ 愚拙。
- 4.對祭拜神明 ─ 批判 ─ 邪靈。
- 5.對人生結局 ─ 定罪 ─ 滅亡。
- 一.基督徒對民間信仰的態度。
- 二.排他性的宣教所產生的心理傷害
- 三.民俗信仰是搭建福音橋的建材
是搭建福音橋的建材
民俗信仰是
搭建福音橋
的建材
搭建福音橋的實例
轩 1.使徒馬太搭橋的模式。
轩 (馬太福音4:17)
轩 “從那時候,耶穌就傳起道來,
轩 說: 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
搭建福音橋的實例
- 1.使徒馬太搭橋的模式。
- 2.使徒約翰搭橋的模式。(約翰1:1/2)
2這道太初與神同在。
猶太人對「話」的觀念 詩篇33:9
“因為他說有,就有,命立,就立”
“因為伊講出就有,伊命令就徛在”
- 1.使徒馬太搭橋的模式。
- 2.使徒約翰搭橋的模式。
- 3.使徒保羅搭橋的模式。
- 1).深入瞭解異教文化與民間信仰。(23 遊行觀看)
- 2).欣賞與肯定異教文化中的特點。(22 凡事敬畏鬼神)
- 3).從異教文化中找出福音的接觸點(23 未識之神)
- 4).從民俗信仰中找出盲點引到真理 (23不認識而拜)
- 5).用異教徒所慣用的詞彙傳達信息。(28你們作詩的有人說)
在雅典城的宣教成果(徒17:32/34)
三種反應
- 1).有人就譏笑他
- 2).希望再聽你講
- 3).有些人信了主
亞略‧巴古的議員杜尼修,又有一個名叫大
馬哩的婦人,和另外一些人。
結論:
運用民俗資源,搭建福音橋,
讓鄉親容易走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