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踩踏平衡的步伐
人們往往以自己有限的眼光去測度上帝無限的國度,用自己的偏好把上帝劃一個框框限制在這個框框裡面。
最近不斷有人問我,到底我們是傳統派?或靈恩派的教會?為了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瞭解到底所指的「傳統」是什麼,「靈恩」又是什麼?
其實我個人最不喜歡把某人或某教會劃分為什麼派、什麼派,這是沒有多大意義的,譬如說被認為是福音派的人也不一 定就懂得福音,被認為是靈恩派的人也不一定有聖靈同在的能力。人們往往以自己有限的眼光去測度上帝無限的國度,用自己的偏好把上帝劃一個框框限制在這個框 框裡面。
基督教所指的「傳統」應該是指新約以後到使徒時期這一段期間的教會型態,這正是主耶穌所親自揀選的使徒所設立的 教會,那樣的教會才是真正所謂傳統的教會。十五、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目的也就是要使教會恢復到像使徒從時期那種型態的教會,打破原有羅馬天主教的繁文縟節 甚至貪污腐化,使人人為祭司,聖徒都研讀聖經,至於使徒時期的教會到底是什麼光景呢?這就如使徒行傳所記載的,聖靈降臨,眾人悔改「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 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使徒行傳二42)
整本使徒行傳所記載的教會,全是聖靈引導的教會,有許多神蹟奇事,而所謂人人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就是指遵守聖 經的教義,而當時新約聖經尚未完成,因此使徒的教訓就是用口述或以書信表達或編成小冊子,最後才編成現在的新約。因此合乎主心意的教會應該是聖經的教義與 聖靈的引導並重的教會。而使徒的教訓說來說去只有一個,也就是十字架的道理,也就是因信得教的道理,而沒有聖靈的甲導是不可能相信的,因此聖靈最大的工作 乃是叫一個人認罪悔改歸入基督,叫人重生得救,一個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才有可能領受屬靈的各項恩賜。
有些被認為「靈恩派」的教會就是忽略了聖經十字架,因信得救的道理,專門追求屬靈的外在表現,想不經過認罪悔改 就要領受聖靈的能力,例如:不斷說「哈利路亞」「哈利路亞」就可被聖靈充滿,或是說醫什麼病就要怎麼按手,或是念某種禱詞最能產生聖靈的能力,這種「一招 半式走天下」的方式無異是「揠苗助長」。
然而,近代靈恩運動的蓬勃發展已為正統教會所接納,在神學基礎上已有深厚的根基,因此教會如何在聖經教義與靈力追求之間平衡的方法乃是當今教會刻不容緩的課題。
徐建正傳道在他所著的「踩踏平衡的步伐」一書的結論中說:「靈力事奉,不是教會事奉的全部,卻是不可或缺的一 環,不是一時興起的運動,卻是日復一日的生活,不等於是教會復興,卻是聖靈能力的彰顯,應該是平常的,平常得像謝飯禱告或見面的互道平安。我們曾經對之陌 生,一旦重新支取,不是取代傳統的事奉,而是讓之平衡地進入我們既有的生活中,踩踏出生命圓熟的步伐。」
最近不斷有人問我,到底我們是傳統派?或靈恩派的教會?為了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瞭解到底所指的「傳統」是什麼,「靈恩」又是什麼?
其實我個人最不喜歡把某人或某教會劃分為什麼派、什麼派,這是沒有多大意義的,譬如說被認為是福音派的人也不一 定就懂得福音,被認為是靈恩派的人也不一定有聖靈同在的能力。人們往往以自己有限的眼光去測度上帝無限的國度,用自己的偏好把上帝劃一個框框限制在這個框 框裡面。
基督教所指的「傳統」應該是指新約以後到使徒時期這一段期間的教會型態,這正是主耶穌所親自揀選的使徒所設立的 教會,那樣的教會才是真正所謂傳統的教會。十五、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目的也就是要使教會恢復到像使徒從時期那種型態的教會,打破原有羅馬天主教的繁文縟節 甚至貪污腐化,使人人為祭司,聖徒都研讀聖經,至於使徒時期的教會到底是什麼光景呢?這就如使徒行傳所記載的,聖靈降臨,眾人悔改「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 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使徒行傳二42)
整本使徒行傳所記載的教會,全是聖靈引導的教會,有許多神蹟奇事,而所謂人人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就是指遵守聖 經的教義,而當時新約聖經尚未完成,因此使徒的教訓就是用口述或以書信表達或編成小冊子,最後才編成現在的新約。因此合乎主心意的教會應該是聖經的教義與 聖靈的引導並重的教會。而使徒的教訓說來說去只有一個,也就是十字架的道理,也就是因信得教的道理,而沒有聖靈的甲導是不可能相信的,因此聖靈最大的工作 乃是叫一個人認罪悔改歸入基督,叫人重生得救,一個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才有可能領受屬靈的各項恩賜。
有些被認為「靈恩派」的教會就是忽略了聖經十字架,因信得救的道理,專門追求屬靈的外在表現,想不經過認罪悔改 就要領受聖靈的能力,例如:不斷說「哈利路亞」「哈利路亞」就可被聖靈充滿,或是說醫什麼病就要怎麼按手,或是念某種禱詞最能產生聖靈的能力,這種「一招 半式走天下」的方式無異是「揠苗助長」。
然而,近代靈恩運動的蓬勃發展已為正統教會所接納,在神學基礎上已有深厚的根基,因此教會如何在聖經教義與靈力追求之間平衡的方法乃是當今教會刻不容緩的課題。
徐建正傳道在他所著的「踩踏平衡的步伐」一書的結論中說:「靈力事奉,不是教會事奉的全部,卻是不可或缺的一 環,不是一時興起的運動,卻是日復一日的生活,不等於是教會復興,卻是聖靈能力的彰顯,應該是平常的,平常得像謝飯禱告或見面的互道平安。我們曾經對之陌 生,一旦重新支取,不是取代傳統的事奉,而是讓之平衡地進入我們既有的生活中,踩踏出生命圓熟的步伐。」